人生如登山

作者是著名的职业登山家,很早就成名。这是一本只在中国出版发行的书。
中间一次事故从山上跌落,受伤严重;但厉害的地方,就是康复后他又恢复了登山。

个人的杂谈汇总, 但值得一看.

人面临恐惧,才能提升.
专注当下, 不要太过滤远的目标.
读书,锻炼, 出去闯大千世界.
目标不是终点, 路上才是关键.人生如登山

Read More

活法 -- 稻盛和夫

可以说算是碗日式鸡汤. 当然作者”稻盛和夫”在日本是和”松下幸之助”齐名的传奇企业家. 他是京瓷和KDII的创始人, 世界第一个创建两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家,同时在晚年受邀再度出山仅用一年就拯救了日航.

日本民族有些特性是相当独特性, 不是其它社会能具备和产生的. 例如工匠精神, 隐忍守序,礼仪繁多等等. 同样日本企业也有自己的特色,终身聘用制, 和日本银行强绑定关系, 这些在其它国家是看不到的. 所以日本的经营之术是否普适其它国家, 我觉得是个问号.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在国内也备受推崇, 但虽然同属儒家文化圈, 我们的企业要想做到全员经营的意识好像很难啊.

书的前半部讲述自己对创业的心得, 心法.

  • 内心不渴望的东西, 就不可能靠近自己 - 作者非常强调个人的意愿, 一定要有强烈的做成事情的驱动.
  • 关注今日,做好今日. 努力做好每天的工作,做好长期积累的准备.

后半部讲述社会责任, 目前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 还远未到那个境界.

精力管理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核心其实就是提高效率, 工作时间不如工作效率重要

  • 提倡人本身是周期性
  • 葡萄糖会提高精力
  • 目标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 乐观的心态也有助于注意力
  • 提到仪式, 我理解就是把改变分而治之,逐渐养成习惯
    人的反应:10%来自理性, 90%来自习惯
    (其实就是类似10%是右脑, 90%是左脑/现代原始人)

思考,快与慢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很经典的书, 大部分涉及专注,效率的书都会引用到本书的核心论点: 快慢思维的差异.
我们是现代的原始人, 人类自身的进化远远慢于人类社会的计划, 所以导致有时我们还是在用上古狩猎时的思维来处理现在的事情.
用感性,而非理性做抉择.

我总想,人类如果能持续进化,以后会不会抛弃更多动物本能的感性部分, 例如性冲动.

  • 人的大脑分系统1 (自然反应, 感性的部分 类似现在原始人的理论) ,
    系统2 (理性思考的部分)
  • 大脑当记忆多时就影响思考能力, 所以尽量用纸笔记录中间的过程
  • 葡萄糖会有助于心流状态
  • 创新是由系统1 产生的人的心理账户导致非理智的判断问题.

总结

读书目的? 畅销书
讲了什么? 现代原始人
最深感悟? 两种思维方式
特色不同? 经典畅销书,理论被其它书广泛引用
实践指导? 提醒自己要更加理性
推荐指数: ⭐️⭐️⭐️⭐️️️️️️️⭐️️️️️ ️ ️ ️ ️

浪潮之巅

讲述IT产业的发展历程.
历数了各个时代的著名公司兴衰之路.

感受:

  • 正如作者强调的”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每个浪潮短则2~5年,长不过10年
  • 自己正好赶上了中国电信从顶点开始衰败, 而错过了互联网的1.0和2.0时代(在电信行业里混着), 但还算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开头
  • 硅谷的周工作时间达到70-100小时, 提到创业要有饥饿感.

暗时间

勤于思考是暗时间,时时刻刻思考
改变既有的习惯要靠知识, 而不完全依赖自制力.

此书有大量的推荐书目放在扉页上.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波利亚:
数学的发现
数学和猜想
解决成长快乐-陶哲轩教你学数学

Read More

如何高效学习 Learn More Less Study

这本书居然之前读过,完全没有印象啊,这种书等于白读

核心:
整体性学习
压缩笔记。— 有助于记忆,因为是思考抽象的过程,是其它整体性学习的起点。
比喻方式记忆
精力管理 <

技巧:
读书要先快速阅读+ 笔记流 每周一本书 参考

笔记流: 知识点(抽象)—具象–>场景(应用)

把知识形成结构,就类似读书时的目录,好的文章有好的结构才能让读者更好的记住,就类似自己学习《思维的艺术》也是通过结构化才能记住,否则读完也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