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

作者武志红,很有名的心理学作家。

我们的成长可以分成两次,生理上从婴儿到成人是一次,心理上我们还需要真正实现自我认知和完全的独立自主。而后者可能需要到40岁以后才能领悟和成长,甚至有人一辈子都停留在心理不独立的巨婴阶段。

其实书中的问题不止在中国存在,任何国家任何人都可能有这个问题。在《中年之路》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社会问题

只不过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下,在大一统思想的社会氛围下,这个现象在中国更加普遍。

Read More

浅薄 The Shallows -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英文书名: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中文书名: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中文书名的副标题有些夸张了, 其实全书在讨论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 这些改变到底是有害,还是有利? 作者给出了他的观点.
但无论如何,科技的发展始终是大趋势,我个人认为互联网的成就和当年古腾堡活字印刷术带来书籍的普及一样,进一步让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广更容易,利远大于弊. 这里用”毒害”这个字眼有些标题党了.

相关的阅读: 娱乐至死, 深度工作

Read More

昨日的世界

作者是奥地利的犹太人,他一度认为1900年欧洲进入了最文明的时代,可以永远避免用战争解决问题。但随后连续爆发的一战和二战,让他对精神家园欧洲的极其失望,和妻子一起自杀于1942年。

读这本书,我的感受就是20世纪初的欧洲和我们这代人的时代好类似啊,都算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900年欧洲人看到的当时的世界和现在我们的时代几乎无差别: - 全球化,社会繁荣, 科技发展,新传播媒体涌现

Read More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市面上关于读书写作的书籍已经很多了,有已经出版数十年的经典,例如《如何读一本书》;有的讲心法,偏鸡汤,例如《写出我心》,有讲如何做快速阅读的, 有的讲阅读变现等等…

那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 目的是如何写论文,实际上是在讲如何做读书笔记
  • 主线是卡片笔记法,来打造自己的洞察体系
  • 副线是找到做事情的内在条理性,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 市面上衍生了很多基于这本书理念的笔记产品

我很喜欢这本书,反复读了很多遍。虽然我们可能不用写论文,也不会自己写书。但书中很多内容会帮助我们更高效,更有价值地去读书,同时如前面提到的, 书中的内容对于我该如何管理时间,乃至人生规划都能有启迪。

例如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整理,思考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 如何不用意志力而是做事的环境和方法来实现坚持
  • 如何实现条理性的时间管理,而不是依赖总是失效的时间计划

Read More

娱乐至死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在当下, 特别是短视频流行的这个时代, 我真的认为这是一本绝对值得推荐的书.

我自己理解,这本书对我们的警示就是反思在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和消费海量的信息.
这个问题可以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来思考:

  • 对于社会, 社会是在进步还是退步?
  • 对于个体, 我们是在变《浅薄》吗?

社会层面

作者担心我们的社会成为“美丽新世界”的概率远大于“1984”,但现实更恐惧是的老大哥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加持下,可以实现监控大众一举一动的同时,再用”娱乐”且无声息地消蚀大众的思想, 让我们可能生活在”1984”+”美丽新世界”里。

例如政府可以用把民粹主义和无脑娱乐手段糅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来洗脑,都不用搞运动,不用喊口号,在无限的信息流里利用信息茧房就可以悄无声息地统一思想; 通过手机,大数据,探头来实现无孔不入的监控,比1984有过之而无不及,老大哥24小时都在看着你,你走过的每个路口, 你浏览的每个网站, 你写下的每个文字, 再借助大数据可以做到比你还懂你。

《二手时间》里苏联人怀疑政府能通过电话监听, 所以大家躲在厨房里讨论政治。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没有人讨论政治,在监控和娱乐的双重控制下, 有想法的大V们都变成美食博主或者干脆沉默,没什么想法的大众看看小姐姐跳舞,刷刷爽剧,“美好”的一天就过去。

个体层面

书中阐述了两个时代:文字代表的阐述时代和电视互联网的娱乐时代
阐述时代,我们寻找信息是为了解决问题;
娱乐时代,大量信息的生产仅仅是为了娱乐;

阐述时代的信息介质就是文字印刷, 而娱乐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得信息介质.每次新技术的出现都带来震撼和担忧.
电报出现后,有人担忧书籍和报纸不再需要, 因为信息可以几乎实时的传播;
收音机出现,有人担忧教育面临挑战, 不再需要那么多老师, 学生围坐在收音机前就可以上课;
照片的出现,有人担忧绘画会消亡;
而电视的出现, 彻底的开启了娱乐时代. 它的继承者互联网则把娱乐推到了更高峰.

除了信息生产的目的在改变, 就像《浅薄》中提到的一样, 信息媒介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作者认为在阐述时代,大家更强调理性和逻辑; 而在娱乐时代, 具象化的视频则在减弱这些能力.

银元时代

作者是个在中日战争时期在占领区上海生活的医生。属于社会精英,在地方、社区上有名望。
战争结束后去了香港,通过前瞻性的自媒体能力,在新的环境中获客。
全书以银元为主线,一直写到1948年法币失败,离沪去港。

之前看过作者的描写上海日占时期的书《抗战时代》
作者出身上海富贵商家,家道中败,早年丧父。
对钱有欲望,一直思考和寻找赚钱的机会。
自己本身又受过良好教育,字好,先后学过中西医,
也有媒体思路,善写文章来变现。
同时情商也高,善于结交,家族的地位又能接触和进入上流社会。

Read More

知道做到 Know Can Do

很薄的一本书,核心的内容就是解决知行差距的问题。 我们常说“看似读了很多书,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因为世界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知易行难!

那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 重复,重复,重复

书中提到三个问题:

  1. 信息过载
  2. 消极心态
  3. 缺少跟进

Read More

个体崛起

作者陈立飞Spenser属于新一代,自媒体时代的”成长KOL“,和费兰克,还有《持续行动》的作者都属于一类。都是聚焦到当代人的成长焦虑上。
不知道,他们算不算新一代升级版的“鸡汤”大师?

本书一些观点:

媒体大部分内容,只有情绪价值,没有观点价值,更没有干货价值。
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Read More

如何阅读一本书 How to Read a Book

很经典的一本书,好像1940年就出版了。到今天仍然再版,足以说明其经典。

读书的四个层次:

  • 基础阅读 - 理解字面意思。小学学习、学习外语就要达到这个层次。大部分的速读课程就是着眼这个层次的阅读
  • 检视阅读 - 系统化略读,读书不要从第一页读起。
  • 分析阅读 - 全盘通读
  • 主题阅读 - 同一主题其它书籍对比阅读

作者提倡的阅读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带着问题阅读,时刻不忘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高速阅读,以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全貌,然后决定是否值得再次阅读。
三、解构内容,以笔记的方式,列举全书的大纲。
四、海量阅读,深度阅读同一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五、思考与评价,要有足够坚实的理由去赞同或者反对一本书,否则不要轻易评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