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算是北韩富裕家庭的女孩脱北经历, 所以整个经历应该算不上血泪史,相信更多的脱北者经历更凄惨.
当然作者能”近乎独身”的在中国生存,并将母亲和哥哥带到韩国也是不简单.
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的生存能力, 她能够很快的掌握中文,英文. 无论在中国还是韩国都能获得白领的工作.
一个算是北韩富裕家庭的女孩脱北经历, 所以整个经历应该算不上血泪史,相信更多的脱北者经历更凄惨.
当然作者能”近乎独身”的在中国生存,并将母亲和哥哥带到韩国也是不简单.
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的生存能力, 她能够很快的掌握中文,英文. 无论在中国还是韩国都能获得白领的工作.
作者 沈宁 沈钧儒先生(叔叔,七君子,国内第一届最高法院院长)和陶希圣先生(岳父,蒋介石侍从, 中央日报主笔)的后人, 南京生,上海长。祖籍浙江嘉兴 。陕北插队,后调延安剧团工作。,1977年考入中国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陕西省电视台制作电视剧。1983年夏自费赴美留学, 其母亲和岳父49年分隔两岸, 作为反动家庭,文革中遭遇可想而知.
作者本人应该属于追求平静生活的文人类型, 所以书中显示大加赞赏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美国心脏地区)的所谓主流美国生活方式. 提到美国中部白人居多, 保留着传统的美国价值观. 并且提到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他很容易融入美国主流生活. 从书中看他们属于双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应该不错, 所以对没有的医疗,服务都感到满意. 从他的描述看, 很乐观, 或者说描述的是美国比较好的部分. 所以人人眼中的美国和选择如何在美国生活是很大差别的.
记得在公众号上看到一个年轻人,在中部读书, 对中部小镇这种平静生活感到迷茫, 而是选择到旧金山创业,而后觉得很难融入美国主流,而最终选择回国.
此书值得购买,里面有大量的历史图片照片. 书中重要的篇章(图片)集中在李鸿章访问欧洲和美国, 当时在美国算是新闻热点-最古老的国家访问最年轻的国家.
小时很不喜欢看近代史, 觉得那是一个中国被凌辱的时代. 远不如汉代唐代或者所谓康熙盛世的辉煌和潇洒.
但现在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了, 比起僵硬的明清社会, 清末和北洋时期反而更加有活力, 那是个动荡而充满机会的时代, 有点类似古代的春秋战国. 各种思潮碰撞, 让一滩死水, 千年如一日的中国社会产生新的熵.
我记得在其它书上看到到作为被清政府派出国(德国)学习军事的段祺瑞提到,那时候他们感觉中国社会是充满希望的.
当然对于愚民管理下的老百姓阶层, 可能生活更加悲惨. 这个还需要去翻资料来考证
李鸿章的起家是靠淮军. 而甲午海战后, 上船的淮军死了不少. 战后李鸿章基本被挂空了, 在去欧洲美洲访问回来之后就负责河工,以及两广总督, 开始远离政治中心. 直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才被北调回北京和洋人谈判.
书中描写的李鸿章成功原因:
中国人写的乔布斯传
乔布斯口才极好, 具有”现实扭曲”的原力.
Apple II的成功:
沃兹: Apple II的技术实现者, 不像乔布斯对公司有把控和日夜经营的强大动力. 后期沃兹退出苹果后,转向自己的孩子教育.
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秦朝开始走的就是精英统治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度)
中央可以直接通知地方.
76年前, 毛试通通过人民监督党来加强权力控制.
76年后, 党初步退出个人的私生活, 而走向幕后.
并且实现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改革, 避免了东欧和苏联等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崩溃而导致的失败.
党和政府是一体; 党和企业是一体;
虽然退出个人生活, 但在党的内部, 个人依然需要绝对服从党中央的意识形态.
在经济上崛起之后, 邓时代的韬光养晦政策正在被放弃.
现实也正是如此!
李敦白,美国人, 学习中文后被美国军地派往中国,其期间正处于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目睹了当时中国完全没有法制,只有权势的社会丑陋, 也接触到当时正处于向上发展, 的确充满革命情怀的共产党人. 在战后留在中国,并来到延安加入中共.
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已经从北伐时期的革命党腐朽成传统的官僚体制, 而此时共产党恰如北伐时期的国民党,还处在比较理想的发展中. 的确组织有效, 并实施一些民主的政治改革.
但共产党强调集体, 压抑个体, 从其最早的共产共妻的宣言就可以找到端详..
随着建国, 共产党的体制也迅速官僚化. 而毛泽东试图通过不断阶级革命去除官僚和集中权利, 并且把党内的斗争手段扩大到全国, 来去除个体独立性和异端思维.
从建国前, 毛泽东其实和蒋介石类似,都早已确立的一把手的地位,即使周,刘这样所谓的二把手也无法挑战其权威, 其本质类似中国传统的君臣关系.
随着权利的稳定, 基于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的成功案例,二战前后世界政局的动荡起伏, 以及和苏联的决裂,mao期待自己能走上世界政治舞台. 而其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阶级斗争.
目的: 帮助写作,因为问题是文章的引擎。所以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问应该是文章的切入点。
翻译的稍微生涩些.
看后面的译者总结:全书核心就是理性,这个世界最不缺的是观点,最缺乏的是理性。
就如同创业时,大家最不缺乏的是想法,最缺乏的是执行;
而执行时,最缺乏的是坚持 – 就像很多个人博客都能坚持半年,但是能做到10年的很少。
(执行是:思考-执行-复盘-优化 的机械反复循环)
全书基本遵循“论题issue-理由/论证reasons-结论conclusion”的论证模式。
学会提3个问题:
这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海绵式学习和淘金式学习 – 主动思考,不是被动接受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 不要自我封闭,学会倾听,开放式接收所有观点最作出判断
介绍了一些阻碍批判性思维的思维: 刻板印象,晕环效应(halo effect), 固执,快思维(本能),一厢情愿
他在说什么 – 论题
找准论题和结论。
论据= 理由+论点
有时论题issue不是很明显,就先找到结论。
没有论据支撑的结论/断言,不能称为结论,只是观点mere opinion。
价值观假设 - 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尝试找出和理解对方的价值观,书中介绍了几种路径:背景,结果意向,类似背景,价值观冲突,反串
描述性假设 - 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样子
出现价值观冲突怎么办呢?双方关注的重点就不一样了,这样怎么能讨论呢?
就像群里的讨论,国内外双方价值观就不同,国内的玻璃心,国外的有一定幸灾乐祸 算不算价值观的不同
找假设的目的:
**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
这里也介绍了各种谬论,比《批评性思维》里的例子更多,更丰富,更详细
也提到不用记住谬论列表,而是要掌握找出谬论的方法
找到理由并且正确判断
关键词要没有歧义
一般作者会想当然认为读者明白某些隐藏的内容,但实际上这个假设很可能不成立
不要被感情色彩的所谓论据影响了判断
很多时候 使用那种无实质内容但显得高大上的大词,或者转移情感的新词,目的都可能在隐藏事实。
论证的效力
这里和《写作是门技巧》中内容类似,不过描述的方式不同。
证据是量化证据,定性证据,实验证据,文本证据,权威专家中的那种
这本书没有用这个分法,但是讲了容易失去效力的“证据”,例如直觉,当事人。
个人证词 - 例如案发现场的证人证词,需要多人佐证
研究表明 - 修正为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研究表明(就是也需要慎思)
类比佐证-
专家观点
数据
谬论
二分思维
作者在北京, 美国和香港都生活过, 学的医生, 干的金融, 成名在写字上.
文笔很好, 行云流水.
从文字上看, 作者活着也很真实:喝大酒泡姑娘写文章.
本书的感受:
通过冥想锻炼
保持休息
借助多巴胺完成我要做
远离被同样问题的群体或个人
这类同名的书很多, 当时做的笔记也不多, 已经不知道这本书具体是哪本.
只有自己写的传记才有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