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薄的一本书,核心的内容就是解决知行差距的问题。 我们常说“看似读了很多书,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因为世界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知易行难!
那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 重复,重复,重复
书中提到三个问题:
- 信息过载
- 消极心态
- 缺少跟进
很薄的一本书,核心的内容就是解决知行差距的问题。 我们常说“看似读了很多书,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因为世界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知易行难!
那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 重复,重复,重复
书中提到三个问题:
很经典的一本书,好像1940年就出版了。到今天仍然再版,足以说明其经典。
读书的四个层次:
作者提倡的阅读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带着问题阅读,时刻不忘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高速阅读,以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全貌,然后决定是否值得再次阅读。
三、解构内容,以笔记的方式,列举全书的大纲。
四、海量阅读,深度阅读同一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五、思考与评价,要有足够坚实的理由去赞同或者反对一本书,否则不要轻易评价。
个人传记一般分成两大类:自己写的;他人访谈代笔的。
但实际上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由他人代笔写的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再详尽的访谈也很难挖掘出主角有些的内心历程。更何况在外人面前,我们很难展示真实的自己。
当然自己写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文字同样会开“美颜”,但比他人代写还是要好多。
这本自传相对来说更素颜一些。
本杰明·富兰克林 - 绝对的大佬,横跨写作,出版,商业,科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上都有不菲的成就。
他也出生在一个朝气蓬勃,飞速发展的时代,让他也找到机会能从穷小子跻身上层社会,实现完美的阶级跨越。
对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大家普遍崇尚科学,热衷看各种科学表演; 铅字印刷行业的发展带来文字媒体大流行人人可以写文章投稿, 个人就能办报纸。这也是近代西方社会崛起的原因和表象吧。
有些类似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人人可以当自媒体。不同的就是当下是个娱乐时代,大家对科学没有什么兴趣,热衷的是娱乐,刷剧打游戏, 期待是成为网红。
著名的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方法,每天统计自己时间,形成完整的日志,从而实现自我时间量化管理,对时间有精准的感知。
还有一些原则:
我觉另外一个最关键的就是,柳比歇夫很清楚自己的爱好和人生目标,就是说他具备内在的驱动力,而这种时间统计方法只是他实现目标的具体技巧之一。我们如果没有很强的内驱力,这种记录方法也很难长期坚持下下去。
中文其它译名《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赫伯特·西蒙自传》
在当今学科越来越垂直化的跨领域学霸, 政治,公共管理, 经济学,心理学, 人工智能多领域专家,
拿到各个领域的最高奖, 诸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等等
学霸的轨迹, 可赞叹, 难学习吧?!
未看完, 心得就是:总之生命完了, 什么都没有了
作者描写了自己得癌症后得经历. 和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一类, 更多的不是励志,而是警示.
例如作者提到自己以前饭量大,吃得比较不控制, 晚睡.
这些习惯都会降低身体的免疫系统.
之前有个大胃王网红, 年纪轻轻也突然去世了. 暴饮暴食是种高危行为, 而餐馆的饭菜又倾向于高油高盐,更是进步提高了风险. 现代人吃饭不单是为了满足身体的正常需要,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 吃很多,但是运动消耗又少, 都变成了脂肪堆积在体内.
描写台湾风情菜场小吃小菜
如果不是台湾本地人, 不是特别有阅读的价值,就类似老北京生活的书只有北京人才能品出味道
其实如果一个人爱生活, 无论他在什么环境什么社会里,都能从生活中微小的地方发现美好.
就如同正写下这段文字的自己,在学会了做饭后,深夜此时煮碗青菜西红柿小面, 感觉也蛮好的.
豆瓣上一个读者的笔记:
初识刘克襄,大概是从《11元的铁道旅行》开始。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蝉鸣不绝于耳,五台山先锋书店外的伞下几辆自行车歪斜地立着。在宽宽的过道里,它静静地躺着,封面上长长的铁轨尽头,古老的火车迎面驶来,边上是密集堆着的蔬菜和水果…
很美好的文字勾画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