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How to Read a Book

很经典的一本书,好像1940年就出版了。到今天仍然再版,足以说明其经典。

读书的四个层次:

  • 基础阅读 - 理解字面意思。小学学习、学习外语就要达到这个层次。大部分的速读课程就是着眼这个层次的阅读
  • 检视阅读 - 系统化略读,读书不要从第一页读起。
  • 分析阅读 - 全盘通读
  • 主题阅读 - 同一主题其它书籍对比阅读

作者提倡的阅读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带着问题阅读,时刻不忘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高速阅读,以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全貌,然后决定是否值得再次阅读。
三、解构内容,以笔记的方式,列举全书的大纲。
四、海量阅读,深度阅读同一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五、思考与评价,要有足够坚实的理由去赞同或者反对一本书,否则不要轻易评价。

Read More

写作是最好的投资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美)史蒂芬·平克

《个体崛起》陈立飞的第一本书?
质量还是可以,和弗兰克的《爆款写作课》一样,属于那种读起来让你很轻松,各种情绪和滑梯技巧都运用的不错。估计也是他们文章能爆款的功力所在。 从内容上看,最后大家的写作技巧估计都是趋同的。
不过这类书可能本身有点像网络时代的短视频,情绪价值输出更多些。过一段时间我已经基本忘了书中内容了。当然书本身的内容是值得借鉴的,这些人在这个时代也都获得流量,自身也有能力的。

Read More

乡下人的悲歌

hillbilly 乡下人

描写美国铁锈地带底层白人的成长经历。

有些类似国内的东北,被社会发展抛弃的阶层,无法赶上社会步伐,阶层失望,以反智为荣,仇富,婚姻一团糟,无底的悲观绝望

而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能够摆脱这样的命运。

Read More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个人传记一般分成两大类:自己写的;他人访谈代笔的。

但实际上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由他人代笔写的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再详尽的访谈也很难挖掘出主角有些的内心历程。更何况在外人面前,我们很难展示真实的自己。

当然自己写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文字同样会开“美颜”,但比他人代写还是要好多。
这本自传相对来说更素颜一些。

本杰明·富兰克林 - 绝对的大佬,横跨写作,出版,商业,科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上都有不菲的成就。
他也出生在一个朝气蓬勃,飞速发展的时代,让他也找到机会能从穷小子跻身上层社会,实现完美的阶级跨越。

对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大家普遍崇尚科学,热衷看各种科学表演; 铅字印刷行业的发展带来文字媒体大流行人人可以写文章投稿, 个人就能办报纸。这也是近代西方社会崛起的原因和表象吧。
有些类似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人人可以当自媒体。不同的就是当下是个娱乐时代,大家对科学没有什么兴趣,热衷的是娱乐,刷剧打游戏, 期待是成为网红。

Read More

我生活的的种种模式- 赫尔伯特·A·西蒙自传

中文其它译名《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赫伯特·西蒙自传》

在当今学科越来越垂直化的跨领域学霸, 政治,公共管理, 经济学,心理学, 人工智能多领域专家,
拿到各个领域的最高奖, 诸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等等

学霸的轨迹, 可赞叹, 难学习吧?!

  • 充满好奇心, 不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新领域
  • 高智商, 学啥会啥,关键还能做到最顶尖的水平
  • 高情商, 家庭稳定, 社牛, 能忽悠能出成绩,平趟这个世界

奇特的一生

著名的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方法,每天统计自己时间,形成完整的日志,从而实现自我时间量化管理,对时间有精准的感知

还有一些原则:

  • 充足的睡眠 - 柳比歇伏一天要睡够10小时,估计他不会早上5点起床。他一生同样很成功,所以早起不是关键,高效的一天才是重点。
  • 不处理紧急的事情 - 做科研或者创意性工作者和打工人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对时间有更高的自主权。我们普通人还要为几两碎银出卖我们的时间
  • 忠实记录自己的时间日志,找出时间黑洞。

我觉另外一个最关键的就是,柳比歇夫很清楚自己的爱好和人生目标,就是说他具备内在的驱动力,而这种时间统计方法只是他实现目标的具体技巧之一。我们如果没有很强的内驱力,这种记录方法也很难长期坚持下下去。

Read More

此生未完成

未看完, 心得就是:总之生命完了, 什么都没有了

作者描写了自己得癌症后得经历. 和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一类, 更多的不是励志,而是警示.

例如作者提到自己以前饭量大,吃得比较不控制, 晚睡.
这些习惯都会降低身体的免疫系统.

之前有个大胃王网红, 年纪轻轻也突然去世了. 暴饮暴食是种高危行为, 而餐馆的饭菜又倾向于高油高盐,更是进步提高了风险. 现代人吃饭不单是为了满足身体的正常需要,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 吃很多,但是运动消耗又少, 都变成了脂肪堆积在体内.

男人的菜市场

描写台湾风情菜场小吃小菜
如果不是台湾本地人, 不是特别有阅读的价值,就类似老北京生活的书只有北京人才能品出味道

其实如果一个人爱生活, 无论他在什么环境什么社会里,都能从生活中微小的地方发现美好.
就如同正写下这段文字的自己,在学会了做饭后,深夜此时煮碗青菜西红柿小面, 感觉也蛮好的.

豆瓣上一个读者的笔记:
初识刘克襄,大概是从《11元的铁道旅行》开始。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蝉鸣不绝于耳,五台山先锋书店外的伞下几辆自行车歪斜地立着。在宽宽的过道里,它静静地躺着,封面上长长的铁轨尽头,古老的火车迎面驶来,边上是密集堆着的蔬菜和水果…

很美好的文字勾画出的画面.

中国缺什么 日本缺什么

作者提到虽然两国一衣带水,但实际上文化差异很大.
日本对服务有着高要求.
日本求一致性, 强调团队精神, 不太欢迎张扬个性和强调个人作用.
日本人爱规避责任, 个人不愿意承担责任.
提到中国如果想超越日本技术最后10%的差距,需要更大努力
中国技术人员的浮躁, 未能如日本技术人员静下心花20-30年来精益求精

日本进入老人社会, 新一待变成食草动物,少了二战后那代人的闯劲
日本本身历史上就是个封闭的国家,这里封闭指他们不太关心外面的世界.
天皇延续125年.历史被入侵三次, 也侵略过三次.
日本在其经济泡沫后的二十年经济虽未有高增长,通货紧缩,但其社会高度福利,治安教育发展很好. (近50%大学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