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世界 葛林斯潘 The Age of Turbulence -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

包括葛林斯潘的自传和对世界经济的解读

葛林斯潘推崇市场经济.

思考问题:中国为什么在过去20年获得经济飞跃的发展?

  • 党开始采用市场经济, 并且引入外资, 释放大量廉价劳动力.
  • 放弃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改成国有资本主义,以公司形式参与现代经济活动.
  • 固定汇率取消,避免利差交易
  • 外销成长模式,东亚经济成长
  • 中国外销模式: 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租用
  • 冷战结束后,释放了大量低薪劳动力
  • 日本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使其国内储蓄极大, 国债本国持有.
  • 而美国国债由外国人持有
  • 1970年后市场经济在全国复苏
  • 市场经济和自上而下的金字塔方式控制(党的方式)是相互矛盾的
  • 从毛到胡, 其控制力在不断减弱

东亚经济的发展

引入外资,引入西方科技, 大量低成本受教育的劳动力.

印度经济

3%慢速温和增长的原因: 费边社会主义-即非完全市场经济
以发放执照方式控制企业经济发展.
中央政府控制的社会主义(超过100人公司,解雇需要政府批准)
印度的英文教育
印度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没有释放
与邓小平所作的变革相比, 作为民主国家的印度缺少变革的统治力

高科技

50-100年才出现, 引起长期的经济发展

拥有七个名字的女孩 The Girl With Seven Name

一个算是北韩富裕家庭的女孩脱北经历, 所以整个经历应该算不上血泪史,相信更多的脱北者经历更凄惨.
当然作者能”近乎独身”的在中国生存,并将母亲和哥哥带到韩国也是不简单.

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的生存能力, 她能够很快的掌握中文,英文. 无论在中国还是韩国都能获得白领的工作.

日常美国

作者 沈宁 沈钧儒先生(叔叔,七君子,国内第一届最高法院院长)和陶希圣先生(岳父,蒋介石侍从, 中央日报主笔)的后人, 南京生,上海长。祖籍浙江嘉兴 。陕北插队,后调延安剧团工作。,1977年考入中国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陕西省电视台制作电视剧。1983年夏自费赴美留学, 其母亲和岳父49年分隔两岸, 作为反动家庭,文革中遭遇可想而知.

作者本人应该属于追求平静生活的文人类型, 所以书中显示大加赞赏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美国心脏地区)的所谓主流美国生活方式. 提到美国中部白人居多, 保留着传统的美国价值观. 并且提到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他很容易融入美国主流生活. 从书中看他们属于双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应该不错, 所以对没有的医疗,服务都感到满意. 从他的描述看, 很乐观, 或者说描述的是美国比较好的部分. 所以人人眼中的美国和选择如何在美国生活是很大差别的.

记得在公众号上看到一个年轻人,在中部读书, 对中部小镇这种平静生活感到迷茫, 而是选择到旧金山创业,而后觉得很难融入美国主流,而最终选择回国.

绝版李鸿章

此书值得购买,里面有大量的历史图片照片. 书中重要的篇章(图片)集中在李鸿章访问欧洲和美国, 当时在美国算是新闻热点-最古老的国家访问最年轻的国家.

小时很不喜欢看近代史, 觉得那是一个中国被凌辱的时代. 远不如汉代唐代或者所谓康熙盛世的辉煌和潇洒.
但现在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了, 比起僵硬的明清社会, 清末和北洋时期反而更加有活力, 那是个动荡而充满机会的时代, 有点类似古代的春秋战国. 各种思潮碰撞, 让一滩死水, 千年如一日的中国社会产生新的熵.

我记得在其它书上看到到作为被清政府派出国(德国)学习军事的段祺瑞提到,那时候他们感觉中国社会是充满希望的.

当然对于愚民管理下的老百姓阶层, 可能生活更加悲惨. 这个还需要去翻资料来考证

李鸿章的起家是靠淮军. 而甲午海战后, 上船的淮军死了不少. 战后李鸿章基本被挂空了, 在去欧洲美洲访问回来之后就负责河工,以及两广总督, 开始远离政治中心. 直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才被北调回北京和洋人谈判.

书中描写的李鸿章成功原因:

  • 是个热衷做事的人,曾国藩评论其是爱做官的人
  • 不惜余力不拘一格提拔人材
  • 巴结上层路线

中國命運‧關鍵十年 美国与国共谈判的真相

二战中美国的强大给国共双方都印象深刻,
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对于美国都有巴结之心.
而共产党此时在延安的政治表现相比较当时的国民党,反而更清廉而民主.

美国在战后并不想深陷中国事务中, 所以撮合国共尽快解决争执.而已经内斗几十年的国共双方野心都不小, 几乎没有和谈的可能.

国民党失误之一就是过于依赖美国(甚至在去台湾后也臆想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来打败共产党), 而共产党是把美国的支持作为锦上添花.

乔布斯传

中国人写的乔布斯传

乔布斯口才极好, 具有”现实扭曲”的原力.

Apple II的成功:

  1. 极简的人工界面
  2. 可扩展的能力(接口)

沃兹: Apple II的技术实现者, 不像乔布斯对公司有把控和日夜经营的强大动力. 后期沃兹退出苹果后,转向自己的孩子教育.

中国共产党不可说的秘密

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秦朝开始走的就是精英统治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度)
中央可以直接通知地方.

76年前, 毛试通通过人民监督党来加强权力控制.
76年后, 党初步退出个人的私生活, 而走向幕后.
并且实现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改革, 避免了东欧和苏联等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崩溃而导致的失败.

党和政府是一体; 党和企业是一体;

虽然退出个人生活, 但在党的内部, 个人依然需要绝对服从党中央的意识形态.

在经济上崛起之后, 邓时代的韬光养晦政策正在被放弃.

现实也正是如此!

我在毛泽东身边的一万个日子

李敦白,美国人, 学习中文后被美国军地派往中国,其期间正处于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目睹了当时中国完全没有法制,只有权势的社会丑陋, 也接触到当时正处于向上发展, 的确充满革命情怀的共产党人. 在战后留在中国,并来到延安加入中共.

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已经从北伐时期的革命党腐朽成传统的官僚体制, 而此时共产党恰如北伐时期的国民党,还处在比较理想的发展中. 的确组织有效, 并实施一些民主的政治改革.

但共产党强调集体, 压抑个体, 从其最早的共产共妻的宣言就可以找到端详..

随着建国, 共产党的体制也迅速官僚化. 而毛泽东试图通过不断阶级革命去除官僚和集中权利, 并且把党内的斗争手段扩大到全国, 来去除个体独立性和异端思维.

从建国前, 毛泽东其实和蒋介石类似,都早已确立的一把手的地位,即使周,刘这样所谓的二把手也无法挑战其权威, 其本质类似中国传统的君臣关系.

随着权利的稳定, 基于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的成功案例,二战前后世界政局的动荡起伏, 以及和苏联的决裂,mao期待自己能走上世界政治舞台. 而其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阶级斗争.

学会提问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目的: 帮助写作,因为问题是文章的引擎。所以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问应该是文章的切入点。

翻译的稍微生涩些.

译者的理解

看后面的译者总结:全书核心就是理性,这个世界最不缺的是观点,最缺乏的是理性。
就如同创业时,大家最不缺乏的是想法,最缺乏的是执行;
而执行时,最缺乏的是坚持 – 就像很多个人博客都能坚持半年,但是能做到10年的很少。
(执行是:思考-执行-复盘-优化 的机械反复循环)

全书基本遵循“论题issue-理由/论证reasons-结论conclusion”的论证模式。
学会提3个问题:

  • 他在说什么? — 避免理解的偏差,词语的歧义
  • 他为什么这样说? — 他的背景,文化,价值观,利益点,问题的上下文,都要想清楚,简而言之,可以理解成先要换位思考,不要自己先入为主
  • 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就是他提出的理由是否能支撑他的结论,是否是谬论,是否足够理性。

正确提问

这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海绵式学习和淘金式学习 – 主动思考,不是被动接受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 不要自我封闭,学会倾听,开放式接收所有观点最作出判断

介绍了一些阻碍批判性思维的思维: 刻板印象,晕环效应(halo effect), 固执,快思维(本能),一厢情愿

他在说什么 – 论题

找准论题和结论。

  • 分清结论 (书中定义啦两种类型结论,没看到懂)
    描述性和规定性
    貌似不重要具体是什么类型的

论据= 理由+论点

有时论题issue不是很明显,就先找到结论。
没有论据支撑的结论/断言,不能称为结论,只是观点mere opinion。

为什么这么说

价值观假设 - 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尝试找出和理解对方的价值观,书中介绍了几种路径:背景,结果意向,类似背景,价值观冲突,反串
描述性假设 - 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样子
出现价值观冲突怎么办呢?双方关注的重点就不一样了,这样怎么能讨论呢?
就像群里的讨论,国内外双方价值观就不同,国内的玻璃心,国外的有一定幸灾乐祸 算不算价值观的不同

找假设的目的:
**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

有没有道理 – 论据

这里也介绍了各种谬论,比《批评性思维》里的例子更多,更丰富,更详细
也提到不用记住谬论列表,而是要掌握找出谬论的方法

找到理由并且正确判断

  • 关键词要没有歧义
    一般作者会想当然认为读者明白某些隐藏的内容,但实际上这个假设很可能不成立

  • 不要被感情色彩的所谓论据影响了判断

很多时候 使用那种无实质内容但显得高大上的大词,或者转移情感的新词,目的都可能在隐藏事实。

论证的效力
这里和《写作是门技巧》中内容类似,不过描述的方式不同。
证据是量化证据,定性证据,实验证据,文本证据,权威专家中的那种
这本书没有用这个分法,但是讲了容易失去效力的“证据”,例如直觉,当事人。

个人证词 - 例如案发现场的证人证词,需要多人佐证
研究表明 - 修正为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研究表明(就是也需要慎思)
类比佐证-

专家观点
数据
谬论
二分思维

活着活着就老了- 冯唐

作者在北京, 美国和香港都生活过, 学的医生, 干的金融, 成名在写字上.

文笔很好, 行云流水.
从文字上看, 作者活着也很真实:喝大酒泡姑娘写文章.

本书的感受:

  • 香港的麦兜们 - “现在这样就很好了, 再多就是贪婪”- 麦兜们的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