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客人生(从物理学家到数量金融大师的传奇珍藏版)

前一阵研究了下worldquantbrain.com以及外汇的量化交易,但没有什么实质进展.
对于股票,外汇等此类投资,总感觉对于普通人来说至多能跑赢通胀, 业余可以当个乐趣,就打牌小赌怡情类似.
真是要真正了,想博大或者当主业,那不是个好选择. 真正的投资应该用别人的钱来操作,而不是自己的.

当然可能是我认知不够,目光短浅. 散户中也有厉害的人, 也许只靠投资也能实现财务自由.
所以看看这本书,看看量化交易界牛人的成长经历.

人物传记类最好是看本人写, 这样才可能更能真实的了解人物内心成长, 也能从更真实的个人视角去了解不同时代. 历史书上通常都是宏观视角, 即使是同一时空,和我们普通人能体会和经历的肯定是不同的.

自己目前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富兰克林的自传, 可以看到一个潮气蓬勃的年轻美国; 还有季羡林的”留德十年”, 可以从留学生和普通德国人的视角体会二战下的德国, 那么残酷的战争下, 普通德国人也还能有一定生活空间. 类似的, 汪曾祺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那些大学生在偏安一偶的昆明逛茶馆喝酒, 感觉不出有多少亡国的焦虑.

回到这本书, 作者是准备在物理界上做出一番大事业的, 当时他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有着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如雷贯耳的大人物.
但估计后来物理研究随着二战结束,资金减少, 不再热门,转去社会更关注的金融了?

书刚看到上大学的部分, 不知道猜测对不对.

学会提问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12th Editon)

这本书初次阅读是2016年, 这次重新整理已经是2025年,中间近10年的间隔. 如果问自己有什么提高? 似乎乏善可陈, 基本在批判性思维上并没有提高.

读书的目的变了

当年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提高写作, 因为觉得问题是文章的引擎. 学会提问能更好找到文章的切入点.

10年后写作能力并没有什么本质的提升, 而重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换成了能更好组织prompt, 组织好问题来更好地利用AI工具. 学会提问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知识, 更好地和AI交流, 当然也包括和人交流. 这个AI时代, 学习资源唾手可得, 各种专业书籍几乎都可以从网上轻松获取到. 在这个知识丰沛的时代,难点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如何能利用这些知识迅速解决自己的问题, 学会找到问题就更凸显重要了.

逻辑性 -》批判性 -》理性

当然这本书其实不是讲如何提出问题本事. 它核心讲的还是批判性思维.

大家都在讲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 我个人理解就是强调理性, 理性是最重要的人性,是人区别其它动物最本质的不同.

但尽管人类已经通过千万年的进化,已经拥有了地球上最强的智能. 但人本身仍然保持了一些动物性, 还具备一些原始人的行为. 而保持理性就是人类继续进化的动力. 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保持理性, 那如何具备批判性呢? 逻辑就是重要工具之一.

论证的逻辑性

批判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就是论证, 也是本书的大部分内容.
论证包括论点, 理由和论据.
理由是主观的判断, 它需要客观的论证支持; 否则论点就退化成观点,不具备客观性.

但即使有论据, 也会面临很多挑战.

挑战

第一关 有理性思考的意识

有没有意识到理性的重要性, 有没有运用批判性思维是第一关.

第二关 能清晰准备的表达和找到论点

对于读者如何清晰地找到论点, 对于作者如何清晰的提出论点则是第二关.
有哪些关键词或者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论点; 论点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

第三关 能逻辑完备客观的论据来支持理由

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理由; (作者的背景,价值观,换位思考,都有助于帮我们明白作者的思维过程);
最后还有评估论证的有效性, 它们是否属于谬论? 是否效力不够?

如何判断是否是谬论就要用上逻辑了,观察对方的论据逻辑是否成立.

巨婴国

作者武志红,很有名的心理学作家。

我们的成长可以分成两次,生理上从婴儿到成人是一次,心理上我们还需要真正实现自我认知和完全的独立自主。而后者可能需要到40岁以后才能领悟和成长,甚至有人一辈子都停留在心理不独立的巨婴阶段。

其实书中的问题不止在中国存在,任何国家任何人都可能有这个问题。在《中年之路》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社会问题

只不过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下,在大一统思想的社会氛围下,表现出的症状更严重,更普遍。

Read More

浅薄 The Shallows -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英文书名: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中文书名: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中文书名的副标题有些夸张了, 其实全书在讨论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 这些改变到底是有害,还是有利? 作者给出了他的观点.
但无论如何,科技的发展始终是大趋势,我个人认为互联网的成就和当年古腾堡活字印刷术带来书籍的普及一样,进一步让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广更容易,利远大于弊. 这里用”毒害”这个字眼有些标题党了.

相关的阅读: 娱乐至死, 深度工作

Read More

昨日的世界

作者是奥地利的犹太人,他一度认为1900年欧洲进入了最文明的时代,可以永远避免用战争解决问题。但随后连续爆发的一战和二战,让他对精神家园欧洲的极其失望,和妻子一起自杀于1942年。

读这本书,我的感受就是20世纪初的欧洲和我们这代人的时代好类似啊,都算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900年欧洲人看到的当时的世界和现在我们的时代几乎无差别: - 全球化,社会繁荣, 科技发展,新传播媒体涌现

Read More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市面上关于读书写作的书籍已经很多了,有已经出版数十年的经典,例如《如何读一本书》;有的讲心法,偏鸡汤,例如《写出我心》,有讲如何做快速阅读的, 有的讲阅读变现等等…

那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 目的是如何写论文,实际上是在讲如何做读书笔记
  • 主线是卡片笔记法,来打造自己的洞察体系
  • 副线是找到做事情的内在条理性,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 市面上衍生了很多基于这本书理念的笔记产品

我很喜欢这本书,反复读了很多遍。虽然我们可能不用写论文,也不会自己写书。但书中很多内容会帮助我们更高效,更有价值地去读书,同时如前面提到的, 书中的内容对于我该如何管理时间,乃至人生规划都能有启迪。

例如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整理,思考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 如何不用意志力而是做事的环境和方法来实现坚持
  • 如何实现条理性的时间管理,而不是依赖总是失效的时间计划

Read More

原子习惯 Atomic Habits -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我初看这本书,以为又是一本鸡汤书,因为开篇作者就在讲述自己励志逆袭的故事,算是标准鸡汤书的套路。
不过这本书被很多人推荐,书中介绍习惯养成的原则和方法也的确具备实操性。

养成好习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在实际执行时总会出现间隙性努力,持续性摆烂; 年初立Flag,年底来打脸,明年再重复循环一轮。
那么这本书就会提供一些帮助。

Read More

娱乐至死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在当下, 特别是短视频流行的这个时代, 我真的认为这是一本绝对值得推荐的书.

我自己理解,这本书对我们的警示就是反思在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和消费海量的信息.
这个问题可以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来思考:

  • 对于社会, 社会是在进步还是退步?
  • 对于个体, 我们是在变《浅薄》吗?

此外, 也需要娱乐在我们生活中的比重, 我们是养成娱乐的习惯,还是学习成长的习惯?

所有的现代文化都是一场尽兴的娱乐,让我们远离孤独,不去思考自我。- 中年之路

Read More

银元时代

作者是个在中日战争时期在占领区上海生活的医生。属于社会精英,在地方、社区上有名望。
战争结束后去了香港,在那个时代就能通过前瞻性的自媒体能力,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品牌。
全书以银元为主线,一直写到1948年法币失败,离沪去港。

之前看过作者的描写上海日占时期的书《抗战时代》
作者出身上海富贵商家,家道中败,早年丧父。
对钱有欲望,一直思考和寻找赚钱的机会。
自己本身又受过良好教育,字好,先后学过中西医,
也有媒体思路,善写文章来变现。
同时情商也高,善于结交,家族的地位又能接触和进入上流社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