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书名: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中文书名: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中文书名的副标题有些夸张了, 其实全书在讨论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 这些改变到底是有害,还是有利? 作者给出了他的观点.
但无论如何,科技的发展始终是大趋势,我个人认为互联网的成就和当年古腾堡活字印刷术带来书籍的普及一样,进一步让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广更容易,利远大于弊. 这里用”毒害”这个字眼有些标题党了.
大脑的可塑性
我们的大脑具备了可塑性,这是人类进化最重要的产物,而让我们能够摆脱本能,形成智能思维.
这种思维在生物层面上可能是通过大脑的神经回路来形成的.
环境,工具的使用都会影响神经回路的搭建,所以我们常说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但同时别忘了神经的可塑性,我们自己完全可以我们可以摆脱周围环境的影响,主动地来塑造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一直抱怨社会和家庭环境,其实是自己的不作为,不求改变.
对于互联网也是, 浅薄不是互联网的错, 是互联网加持的奶头乐产品让浅薄的人更加去智化. 但同时我们也能主动发挥它的优势,帮助我们更高效的思考.
工具对思维能力的影响
工具对思维能力的影响,自己切身的体会就是导航软件的使用让自己对位置感的下降;以前去什么地方,然后再怎么返回,往往是把地图记住,然后在脑海里形成空间感,在行驶的过程中每时每刻的自己方位是有感知的。而完全依赖导航时,只是跟着导航指示走,大脑就丧失了方向感,不看导航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书中提到伦敦司机的海马体和普通人不一样,因为他们上岗前需要熟悉伦敦的路况;而现在在导航的辅助下,人人都可以当司机跑专车了. 这也算是技术赋能普通人后,随之带来的一些行业门槛甚至整个行业的消失。那么下一个人人都可以从事的会是程序员吗?
互联网时代最流行的词之一就是碎片化, 我们就像多核的电脑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不停地在这些事情中切换. 我们可以边在微信上回消息, 屏幕上打开的是邮件, 再看着小窗刷剧. 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 让我们很容易分心去不停摄取信息,就如同一个沉迷在信息森林里的猎手.
分心是我们的本性
获取更多的信息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在远古时代特别重要.更多,更及时的信息让我们的祖先可以及时感知周围的环境,发现和规避风险. 分心是生存的一种重要能力. 那时候如果特别专注,只专心处理一件事的人,很容易被危机四伏的大自然吞噬掉.
那么经过几千年的优胜劣汰, 分心刻在DNA里,遗传给了我们.
但就如同古人热衷摄取热量一样,现代人热衷控食减肥一样,分心在现代社会并不再是那么有益的特质.
而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特别是娱乐信息,就如同现代食品工业的高热量食物,我们太轻易获取,如果不加去区分地全盘接受,就会造成类似肥胖一样的不健康信息消费, 其中就大脑的分心思维方式会被极大地强化, 让我们丧失自我思考, 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所以作者提出了警示, 分心损害了我们在印刷时代形成的深度思考能力.
旧时代的挽歌还是去智化的危机
所谓”印刷时代”是指古腾堡活字印刷技术带来书籍印刷行业的繁荣时期. 原本书籍和知识这些是被教会和上层社会所垄断的. 印刷技术的发展,让这些曾经的特殊权益得以普惠到了普通民众. 特别对于西方的民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量低成本的书籍出现让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知识, 而不一定非要面见诸如苏格拉底那样大贤, 通过口传身教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书就是最好的老师. 在书籍的加持下,能独自掌握知识的个体命运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这个美好时代书籍所培育出来的”宁静的阅读”和”深邃辽远的对话”, 也正是现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 有些人怀念的中世纪田园景象.
书籍是过时的媒体? 印刷时代所崇拜的线性深度思考是不是手工时代的旧技能? 互联网的碎片化搜索是不是我们才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学习方法?
互联网普及对我们另外的影响就是学习方式,搜索和AI正在改变以往我们的知识学习方式。我们更多依赖外置的互联网在存贮知识,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大脑.
作者对此是持质疑和担忧的, 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注重深度思考的学习方式. 但这种担忧也曾出现在书籍普及时,出现在计算器普及时, 每种科技的诞生都会辅助或者取代我们的部分能力. 但最终对人类或者说个体的收益还是更大, 我们的认知比我们的前辈还是更在进步的. 作者的担忧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
后话
读完书,我在想,在当下AI和大数据的互联网时代:
如果说导航和自动驾驶的代价是我们不再需要学习开车, 得到的好处是可以在路上看电影,释放出更多的时间.
如果互联网和AI让我们不再需要学习知识, 那么我们的大脑不再费力学习后, 释放出来的脑力应该去做什么?
如果AI能复制人脑的全面计算并超越人类, 那我们人类又去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