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奥地利的犹太人,他一度认为1900年欧洲进入了最文明的时代,可以永远避免用战争解决问题。但随后连续爆发的一战和二战,让他对精神家园欧洲的极其失望,和妻子一起自杀于1942年。
读这本书,我的感受就是20世纪初的欧洲和我们这代人的时代好类似啊,都算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900年欧洲人看到的当时的世界和现在我们的时代几乎无差别: - 全球化,社会繁荣, 科技发展,新传播媒体涌现
市面上关于读书写作的书籍已经很多了,有已经出版数十年的经典,例如《如何读一本书》;有的讲心法,偏鸡汤,例如《写出我心》,有讲如何做快速阅读的, 有的讲阅读变现等等…
那这本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很喜欢这本书,反复读了很多遍。虽然我们可能不用写论文,也不会自己写书。但书中很多内容会帮助我们更高效,更有价值地去读书,同时如前面提到的, 书中的内容对于我该如何管理时间,乃至人生规划都能有启迪。
例如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整理,思考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很薄的一本书,核心的内容就是解决知行差距的问题。 我们常说“看似读了很多书,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因为世界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知易行难!
那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 重复,重复,重复
书中提到三个问题:
很经典的一本书,好像1940年就出版了。到今天仍然再版,足以说明其经典。
读书的四个层次:
作者提倡的阅读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带着问题阅读,时刻不忘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高速阅读,以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全貌,然后决定是否值得再次阅读。
三、解构内容,以笔记的方式,列举全书的大纲。
四、海量阅读,深度阅读同一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五、思考与评价,要有足够坚实的理由去赞同或者反对一本书,否则不要轻易评价。
个人传记一般分成两大类:自己写的;他人访谈代笔的。
但实际上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由他人代笔写的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再详尽的访谈也很难挖掘出主角有些的内心历程。更何况在外人面前,我们很难展示真实的自己。
当然自己写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文字同样会开“美颜”,但比他人代写还是要好多。
这本自传相对来说更素颜一些。
本杰明·富兰克林 - 绝对的大佬,横跨写作,出版,商业,科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上都有不菲的成就。
他也出生在一个朝气蓬勃,飞速发展的时代,让他也找到机会能从穷小子跻身上层社会,实现完美的阶级跨越。
对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大家普遍崇尚科学,热衷看各种科学表演; 铅字印刷行业的发展带来文字媒体大流行人人可以写文章投稿, 个人就能办报纸。这也是近代西方社会崛起的原因和表象吧。
有些类似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人人可以当自媒体。不同的就是当下是个娱乐时代,大家对科学没有什么兴趣,热衷的是娱乐,刷剧打游戏, 期待是成为网红。
著名的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方法,每天统计自己时间,形成完整的日志,从而实现自我时间量化管理,对时间有精准的感知。
还有一些原则:
我觉另外一个最关键的就是,柳比歇夫很清楚自己的爱好和人生目标,就是说他具备内在的驱动力,而这种时间统计方法只是他实现目标的具体技巧之一。我们如果没有很强的内驱力,这种记录方法也很难长期坚持下下去。